婴儿多大才有记忆?
有人认为,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中是一片空白,只有在适应了外界环境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之后,才开始形成记忆。也有人认为,婴儿在出生之前就具有记忆,胎儿在经历分娩时的疼痛刺激之后,出生后看到医院和医生就会哭闹,说明分娩的痛苦经历已经作为记忆保留在了婴儿的大脑中。
对于记忆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被试特殊性的限制,长期以来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家才找到了一种适用于0-4个月婴儿的记忆研究范式——习惯化范式,该范式是基于婴儿“喜新厌旧”的天性而设计的。婴儿总是对熟悉的情境感到无趣,倾向于寻找新的刺激;相反,遇到新的情境,婴儿会非常兴奋和专注。基于此,若让婴儿反复接触同一个刺激,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加,婴儿对该刺激的注视时间会逐渐下降,最终发生习惯化(即认为看过这个刺激)。如果在习惯化过程中让婴儿看另外一个刺激,由于有新鲜感,注视时间又会升高。因此,通过观察婴儿的习惯化过程来探究记忆问题,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很快受到了记忆研究者的青睐,用此范式验证了记忆是伴随婴儿诞生的。
使用习惯化范式研究运动记忆的典型研究过程如下:实验前,测试婴儿的静息心率(基线);让婴儿反复听“娃娃”的铃声,直到习惯化(认为听过了这个声音);将婴儿抱到“娃娃”身边,如果婴儿能够朝正确的方向摸索或寻找“娃娃”,说明婴儿将所听的声音和玩具之间的联系记住了;当婴儿与“娃娃”接触时,婴儿心率会明显低于基线,说明婴儿接触已习惯化后的刺激会产生愉悦感,能保持安静。
在婴儿记忆研究起步的20年中,记忆研究者通过习惯化范式对1-6个月婴儿的情境记忆、运动记忆、客体记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发现2-3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相应方面的记忆,但记忆水平仍然较低,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出现遗忘。因此,如何提高婴儿的记忆力和保持力就成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