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月是哪个月? 问:猪月是哪个月? 答:“猪月”是农历五月,又名端阳节、午月等。 关于“猪月”的典故与习俗,这里有一篇写得比较详细的,摘抄如下(作参考用)—— “五月,称为仲夏。仲夏,亦称中夏,意为夏季之中;或称两夏,指夏至和冬至前后各十五天。《礼记·月令》中有载:(周)季春之月,命工师效功,乃休民。(周)孟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庶人等等,都出去种黍子。(周)仲夏,‘无起土工’,但这个时候可以修理屋宇了。(周)季夏之月,‘无作劳’,也就是说不要使人民过度劳累,要停下手头所有的活计,休息一个月。”(引自吕思勉《中国史学名著》) 那么,为什么要在五月停止劳作呢?因为五月属于毒月份,有很多毒物在此时诞生。古人把五月称为“恶月”“毒月”“五毒月”“死月”“黑月”等等。 据考证,古代以农历五月为恶月的风俗流传至今。
比如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直到现在还有在农历五月祭水的习俗。在河北一些地区,有农历五月让新生儿在家呆一天的习俗,称为“捂月子”。在浙江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在农历五月不让妇女出门逛庙会、不允许孕妇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习俗。 至于在五月做这些的原因,据说是与古老的“毒月”传说有关。这种传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版本。 在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传五月是“瘟神”的化身。《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春者,阳气微,始生草木,万物萌动。夏者,阳气彰,草木茂盛。秋者,阳气收,草木凋零。冬者,阳气伏,草木枯萎。”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冬季则是所有生物休眠的季节。在这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五月,“瘟神”会悄然归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警惕病毒的侵袭。
而在巴蜀之地和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却有另外的传说。在这些地区,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是因为此月有天上的“煞邪”降临人间。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斗煞”的故事:“五月,俗云恶月,多凶晦。故于此月五日、六日、七日,有斗煞之戏。”“斗煞”就是用草人作为武器,以争斗的方式来驱赶邪恶。
赞同 881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21 11:13:33 猪月为农历十二月。猪月,因属十二生肖之猪,故曰,又曰腊月(腊,音腊)。因古人常常合称猪、羊,而作羊豕,豕音誓(shi),故猪月又曰:“誓月”。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这是来源于古代的“腊祭”。“腊”是一种祭礼。
据记载,我国上古时候,人们以“獺”(音哲)作为祭礼的名称。“獺祭鱼”就是祭鱼的意思。后来又改称“蜡”,取动物“角”和“春”字之“贝”。腊和蜡是同源字而通用,从字义上讲:“腊”,代表干肉之味;“蜡”,代表祭祀后的喜乐心情。如《礼记•郊特牲》中说:“伊耆氏(黄帝以前古帝王)尝,腊于兽,祭先 technical support 康,祭寒暑也”;又说:“报本反始,乐旧思贤,贵不忘也”。这就是说在远古时代,先民“腊月”时举行“猎祭”活动,一是为了表示对谷物丰收和对帮助过人们度过荒年和病疫的动物(如猪羊鱼等)的报答;二是为了祭先祖、祭寒暑、乐“旧贤”,并以此来激励族人勤劳、不忘记根本。
“腊月”之“腊”字,就是“祭”字。“腊”为古祭名,即以豆(以豆为食)为祭,用谷类、糕饼、鲜肉、腌肉、鱼等作祭品,亦称“蜡”。古人每年于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把十二月叫腊月。据说南北朝时,南朝“五胡”石勒曾想废除“腊”字,因“腊”字和他名字中的一个字音同,他怕犯讳,就命人把“腊”字改为“兹”字。但老百姓认为这种做法太荒谬了,于是仍沿用古字,把“腊”字写在“兹”字上面,即组成一个新字,仍读作“腊”,并流传沿用至今。
也有的书上说,古代人们每年要选择一种“猎物”集中在一个月宰杀,以备过年祭祀和犒赏时使用,因为这种猎物被集中圈养,故称“栅物”,慢慢地人们就叫成腊月了。
古代有在“腊月”行“腊祭”之俗,即在十二月合祀众神(祭祀诸神,也祭祀祖先),因此把十二月叫作腊月。腊月是祭祀的月份。民间普遍忌杀生和办喜事。“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祭礼,为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古人每逢此月都要举行一次礼仪活动。人们在这一天,不仅杀生祭祖、祭神、祭仙,还向亲邻送年礼,以示欢庆、祝福。
赞同 881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12/29 4: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