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有麻醉作用?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风冷,皆属于肝” 这里的 “风”、“冷”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的性质及病位,它决定了病变所涉及的脏腑经络,以及疾病的病程长短和病情的轻重。而所谓“热”“燥”则是描述了疾病在某一阶段发生的表现(症状),是邪正相争的结果。
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与西医所说的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单从中药的理性和功效来分析,是无法找到具有确切麻醉作用的中药的。 但是临床实践中确实有一部分药有麻醉作用。比如治痈疽疔毒的常用中药紫花地丁,如果剂量大些(30g以上),就有一定的麻醉效果,可以用于小范围的局部麻醉;
另外一味中药三七,如果剂量足够大,也有麻醉作用,但毒性也较大。至于其他诸如附子、乌头等大热之品,服用过量也会有麻醉作用。 所以要想得到确切的答案的话,恐怕还得从中医古籍中寻找。经过搜索古今文献,发现古人用中药施行麻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熏吸法:即利用药物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进行麻醉。《肘后方》记载:“吹鼻引睡方……以纸卷作筒,装熟地黄,人发灰末,于净毡上烧烟,令患者乘熏。”
2.贴敷法:即将配制好的药剂涂擦或贴敷于患者的穴位上,使其产生酸胀等感觉,进而达到麻醉的目的。
《医宗金鉴》载:“涂药法……凡针未刺之时,先用香油调敷药,于穴上涂满。人奶调敷药,亦称妙剂,其臭难闻,惟敷脐中勿禁大小便。”
3.灌肠法:将配制的药物煎煮后保留灌肠。
4.内服法:这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即在患者口服药液后,使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产生头晕、头胀、疲乏、欲睡的感觉,进而达到麻醉的目的。这种方法应用的较为广泛,如中药局买到的止痛片(氨酚待因)就是其中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