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1、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独立性教育。
对3、4岁的幼儿,应当着重培养其独立用餐、独立盥洗、独立睡觉、独立入厕等日常生活技能,教孩子做简单家务劳动,逐步教育子女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
对6、7岁的儿童不仅要继续训练其生活技能,而且要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活动、游戏的能力,训练安排自己课外时间的能力。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自我服务性劳动。
12、13岁的青少年,要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安排学习生活、处理交友问题、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干一些有难度的家务,参加一些服务性劳动以及一些有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2、要根据孩子性格的特点进行独立性教育。
对胆小怕事的孩子,要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较强对抗性的游戏和有较大运动量的活动,提高他们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对心不在焉的孩子,要训练他们做事专心致志,克服虎头蛇尾的不良习惯。
3、要根据社会生活的特点进行独立性教育。
一方面要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孩子独立性。如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孩子开展社会活动,在生活中开展“小百事”体验活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防止对孩子的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如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和“上网聊天”之中,防止孩子迷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黄色录像”等。
4、要根据家庭生活的特点进行独立性教育。
一方面,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条件,为孩子独立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要建立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双方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要保持高度一致,防止“父亲管、母亲护、爷爷奶奶全保护”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防止家庭生活中的不利因素,避免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造成严重干扰。如要防止孩子生活上的大惊小怪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5、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孩子进行独立性教育。
第一,要通过说理教育,让孩子懂得“大人要办大人的事,孩子要干自己的活”,“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等基本道理。
第二,要通过“大带小”、“优带劣”、“互相比”等方法开展训练,鼓励孩子增强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和独立活动的信心,提高其独立办事的能力。
第三,要通过开展家务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独立性。
第四,要及时总结孩子独立做事的经验,开展表彰和奖励活动,强化其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