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几个月出牙最好?
宝宝在六个月大的时候,会开始萌发牙齿,但是最先显露出来的往往是门齿(切牙);而到了一岁时,宝宝的乳牙应该全数萌发出来了。 牙齿的萌出时间是有差别的,和遗传、营养、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但一般情况下,只要宝宝健康,晚一点出牙也没有关系。不过,如果超过13个月还不见牙齿萌出,或是出现了只萌发一粒门牙的情况,就需要带宝宝看医生了,可能是由佝偻病(缺钙)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牙槽骨发育不良导致牙齿不能萌出,也可能是先天性缺牙。
多数情况下,宝宝的第一颗牙是从下门牙开始的,然后渐渐往上发展,到一岁的时候,上下门牙应该能完全暴露出来。随后则是侧边牙(尖牙)、最后才轮到磨牙。整个换牙的过程大概要持续六年左右。
由于每个宝宝的个体差异,牙齿萌出的时间和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不会偏差太大。父母不需要担心,更不必强求宝宝一定要按哪个时间来出牙。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宝宝喂药、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某些宝宝患有龋齿(俗称虫牙)或牙龈炎。这两种疾病都会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平时要注意帮助宝宝清洁牙齿与牙床,预防龋齿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长牙,但孩子长牙早晚主要跟个人体质有关,有的孩子在出生4个月乳牙就开始萌出,也有的孩子出生以后1岁多才萌出,这种个体差异比较大,只要在14个月之前萌出都属正常情况,如果超过1岁半还没有长牙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是缺少钙和维生素。
婴儿出牙前的一些表现
1、流口水
在牙齿刚刚萌出之前,孩子流口水是属于正常的情况,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上吸水比较强的纱布来吸收口水,能够起到保护颈部的作用,避免出现湿疹和皮炎。
2、厌奶
当牙齿快要萌出的时候,会刺激到周围的软组织神经,导致神经末梢比较敏感和肿胀,降低了味蕾功能,降低了味觉和嗅觉,这个时候孩子吃奶的时候感到不适,会拒绝吃奶而出现厌奶的情况。
3、牙龈痒和痛
牙齿即将萌出的时候,经常摩擦到口腔内的粘膜以及牙龈,降低了局部粘膜的敏感性,当吃奶或者是吃辅食时就会受到刺激而神经紧张,此类人群可以通过咀嚼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家长可以将温度比较低的馒头皮或者是咬咬棒等放在门牙牙龈部位,能够刺激牙龈同时缓解压力,促进牙齿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