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汕气怎么办?

胡湘泥胡湘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医治婴儿脐疝妙法 疗效显著

脐疝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腹部外科疾病,发病因素主要是脐部发育缺陷,脐部疤痕薄弱。根据临床诊断脐疝多存在有一个突出的腹外疝特征,即脐部有膨大如球之肿物,从脐部腹膜经脐软骨流入腹腔。在临床上,根据其发病因素和发病症状,分为原发性脐疝和继发性脐疝两种。原发性脐疝常见于有脐部发育不良、脐部疤痕组织发育不全的婴儿。而继发性脐疝常继发于脐部感染、外伤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婴儿时期两侧脐部的腹膜陷凹发育不全,形成脐部脂肪丛,青春期以后,脂肪组织萎缩,弹性强度不足,在脐带脱落后,脐部疤痕处形成一层很薄的粘膜组织,缺乏正常腹壁肌层的硬化,特别是婴儿时期两侧脐部发育尚未完善,当腹部巨大压力如大声咳嗽、恶心、呕吐、腹泻和巨大啼哭时,在婴幼儿期的早产儿尤其容易发生肠套叠。在临床上,脐疝除有腹部肿块和咳嗽时疝环周有脐周疼痛外,主要症状是嵌顿肠管的腹部疼痛、腹胀或呕吐,有时可有肛门坠胀感。

中医学认为,脐疝系因婴幼儿时期的胎儿从母体胎儿到独立生存,脐带是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孩子降生后,脐带被结扎剪断,新生的脐疝患儿,因脐带疤痕在剪断结扎处留有缺损,在疤痕组织与皮肤间有一空隙,由于婴儿脾虚,神阙穴(肚脐)封闭不全,以致肠管外的脂肪内筋膜层脱落,因而在空隙内疝生肠管。若此时小儿躁怒,腹肌被拉伸,致空肠肠管沿腹肌内缘逆行蠕动,而使疝内容物有所支撑,加之小儿平时多咳嗽、多哭泣,致使脐周疤痕组织受伤退化,腹肌消失,肠管疝入脐孔。发病较慢者,在腹部疼痛或绞痛时,由于加强了腹肌收缩,脐与臀间的空隙变小,甚至无缝可塞,小肠便很容易疝入脐孔。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疝气和脐突两种。疝气多见于年长儿,肚脐周围可见到有拳头大的包块,局部肿胀,触之坚实,但对称性波动感,但一般不痛。平卧或睡眠时包块可自行缩小或消失,叩诊呈鼓音。脐突则多见于刚出生的小儿,肚脐部隆起,无波动感,无腹肌皮肤增大增厚,平卧或睡眠后消失。脐疝以肚脐为中心,呈像鸡蛋黄大小的圆形肿物,有轻微的压痛,肿物按压时不完全消失,放松后又继续增大,平卧时消失。小儿常因啼哭而引胸部、膈肌及腹部肌肉的紧张,使疝内容物突出更为明显,且稍有触痛,偶有急性急性嵌顿者,则可以出现腹痛、呕吐、甚至便血和肛门间隙感染等病症。晚期病人由于腹肌肌腱生长,牵拉疝皮瓣而使疝皮瓣缩小或闭合,则脐疝可以自然消失。

中医治脐疝妙法 疗效显著

传统医学随天时应运,故疗效甚佳,对脐疝治疗多有良方妙药。本病可采用中药敷贴法。其具体方法是,选用鲜姜适量,捣烂后如小豆大小一个药核,置毛巾块上,用白酒适度拍打,使药核湿润,然后固定于脐部,用白线紧夹之,每日更换一次。3―5天即可愈。

亦可选用食盐1勺放锅内炒热,打碎,放患处热敷,每日1次。或姜汁适量,棉球蘸之,置于脐中,每日1次。以上两法多可通用。亦可随症采取其他方法。

如脓性渗出者,可用黄连3克,烘干研末,以陈醋调糊,敷贴脐上,胶布固定,每日1次。

若腹部痛甚者,可取甘草6克,肉桂8克,炒车前子10克,共研为细末,以白醋调糊,贴脐上,纱布固定,每日1次。

如果脐疝嵌顿,可取芒硝15克,共研细未,用醋调糊,敷肚脐部,胶布固定,连用3天即可愈。

若脐疝突出,可取橘核10克,薏米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陈皮15克,研为细末,白酒调敷脐部,胶布固定,每日l一2次。

另外,治疗本病,还可采用中医针灸方法。如针炙中脘、神阙、气海、脐周,用艾熏脐周,每日1次。同样可用针炙中脘、神阙和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每隔2-3天治疗1次,两星期为1疗程。此法效果亦佳。

中医治脐疝妙法 疗效显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