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宝宝感冒吃什么药?
新生儿宝宝由于自身抗体没有建立,抵抗力弱,一旦出现感冒,建议及时就诊,查明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给宝宝用药,特别是抗生素。 宝宝出现鼻塞流鼻涕,可以适当的用海水洗鼻,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宝宝出汗要及时擦干,适当增减衣物。 如果宝宝出现打喷嚏咳嗽有痰液,可以适当服用止咳化痰的药物,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如果有痰液堵塞影响呼吸,需要及时用吸痰器,清除口腔咽喉部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
随着宝宝的成长,身体素质的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的完善,疾病会逐渐减少。但是宝宝6个月内,因为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比较弱,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所以家长应注意加强护理,合理饮食,适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均衡营养,避免过度喂养,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等情况。同时要注意日常消毒,减少传染的机会。
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小儿感冒口服液、小儿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抗病毒口服液、三九冲剂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已经形成了常规,在生活中被普遍认同,只要小儿有感冒症状,这些药就会被服用。中药作用非常广泛,可以解表发汗,清热散寒。但是这种治疗方法要辨症施治,药方的使用剂量和成分的比例各有不同,症状相同的患儿用药也会不同。
在平时,没有中医师专业诊断处方的情况下,家长在给小儿用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简单地说,偏重用热药如麻黄、桂枝、葱白等治疗风寒的药物,就不要用紫苏、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的药物;偏重用桑叶、连翘、板蓝根等治疗风热的药方和药物,就不要用麻黄、生姜等发散风寒的药物。
这个原则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小儿感冒药方和药物中,治疗风寒的药物中常常混合有治疗风热的成分,治疗风热的药物中常常混合有治疗风寒的成分。以抗病毒冲剂为例,其中所含成分有板蓝根、连翘、荆芥、薄荷、鱼腥草等。
按照中医理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疗风热的药物应该选择桑叶、连翘、板蓝根等,治疗风寒的药物应该选择荆芥、葱白、生姜等。治疗风寒的药物中混合进治疗风热的成分,治疗风热的药物中混合进治疗风寒的成分,这是不是违反了中医用药的原理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我认为中医用药是因人而异,随症施治,必须辨症得方,方成药成。以这些药物的成分来看,没有做到偏方专治偏症,而是一味的“万能方”,用一种药方,来作“通治方”。这样看来,这些中药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认同的原因找到了。为什么儿童感冒病多,原因就出在这里——没有做到专方专治,没有做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用一个“万能方”来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