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月宝宝可以捏脊吗?
看到很多父母都在问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不可以捏脊,我想应该大部分是看到网上说小儿推拿对于婴幼儿发育的好处。 作为一个从业近20年的推拿医生,我可以明确的说,6岁以下的小儿绝对不适合做推拿! 因为小儿的精气在体表,而成人是在体内,所以小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并不像成人那样严密,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同时,小儿的皮肤薄嫩,角质层还没有完全发育,对刺激的反应非常敏感。如果用力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伤害。 我接触过很多因为家长不懂穴位,或者觉得好奇,给孩子乱推拿而导致孩子皮肤红肿、溃烂乃至全身发软无力,甚至晕倒的案例。 虽然最终都解决了问题,但是过程却是相当痛苦的。尤其是小孩子记忆力差,忘性大,有时候刚刚治好,没过两天又犯病了。来回折腾,苦不堪言。 所以千万不要图一时之快,拿小儿的健康开玩笑。
如果真的想调理小儿的身体,最好请专业的中医师诊治,用中药调治。 小儿推拿只适用于6岁以上的孩子。而且不是所有的病症都适合推拿,比如小儿高热惊厥、严重腹泻脱水等就需要立即就医,不能拖延。
作为一名医生,我既希望我的病人早日康复,又能让他们避免因为不懂而自作主张带来的误诊误治。如果各位家长真的关心孩子,就不要盲目相信网络上那些不确切的信息,而是要遵循医师的指导,理性养护,科学育儿。
七个月的宝宝是可以捏脊的,捏脊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是很有好处的。捏脊对于调理肠胃是比较好的,可以很好增强脾胃功能,预防腹泻,治疗腹泻也是很有疗效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具体捏脊方法可以去儿科咨询。
捏脊疗法就是沿着督脉,自长强穴起,由下而上到大椎穴,反复地捏揪皮下 Flesh,每次捏三五遍,可重复再捏。在反复捏揪皮下 Flesh 的同时,还可用大小鱼际附着脊柱两旁,均匀地向上推移。每推移一次便捏一下,因此又叫做“捏拿法”。一般每日或隔日 1 次,5~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7~10 日。
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初学者可以反复操作。手法熟练以后,可适当运用补、泻、迎、随等原则加强补泻。
督脉、膀胱经分阴阳,督脉属阳,左右膀胱经又分属阳明、太阴。督脉的下段(长强至肾俞)为阳中之阴,督脉的上段(肾俞至大椎)为阳中之阳。如果患儿形体壮实,手足热,大便干,属于阳热亢盛者,施术时,可重用上段,轻用下段,以泻其亢盛之热。如果患儿形体瘦弱,手足凉,食欲差,大便稀,属于阳气不足者,施术时,可重用下段,轻用上段,以鼓舞不足之阳。
此外,可根据病变部位的上下,适当采用轻重手法。“补”法要求得轻柔缓和,双手用力要轻,来回次数要少,牵引要慢,由上而下,顺经循推,如逆水撑船,徐徐而进。“泻”法要求刚劲迅猛,手法要重,来回次数要多,牵引要快,由下而上,逆经逆行,如顺水撑船,迅速前进。
在实际治疗中,多采用“补法”。手法的操作频率一般为2—3次/s。手法的力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来决定。对于易于兴奋、过于肥胖、脊背皮肤弹力较差、久病、重病、久泻、形销骨立、脱水、年老等患儿,手法要轻柔,次数要少,最好由年长的医生操作。对于易于安静、形体适中、脊背皮肤富有弹力、新病、轻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无脱水、年龄较小等患儿,手法可以稍重,次数可以稍多。
在操作时,手法要协调一致,左右两手配合要密切,用力大小、动作频率要均匀,切忌忽快忽慢,忽轻忽重。手法要轻快,切忌生硬蛮捏,以防皮肤破损。在向上推动和提捏皮肤时,不要硬扯。从下向上推动时,要注意两手不能交叉,后跟的手要与前领的手靠紧一些。
在操作时,如果出现皮肤破损、水泡、疼痛、局部皮肤发热等现象,属于正常反应,一般不用处理,次日在破损处外敷消炎药膏或用消炎粉(青黛散30g,滑石30g,轻粉2.5g,研细过筛,混匀)即可。如果皮肤水泡较大,疼痛较剧,可在水泡底部刺一针眼,把水泡的水放出,然后涂消炎粉,再用伤湿止痛膏(或四黄膏、玉红膏、金黄膏等)外敷包扎,防感染。
在操作时,如果出现呕吐、烦躁、哭闹、食欲减退、腹泻加重等现象,属于异常反应。此时应暂停捏脊疗法,必要时应请医生诊治。大多数在次日即可恢复按压,个别可以在次日,也可以在3~4日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