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有什么作用?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至今已流传千年。 唐代诗人王维《清明》诗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代王禹偁的《清明日观妓女秋千义举》诗云:“春来无事到田庐,惊见秋千挂树枝。”明代杨允孚的《滦阳消夏录》记载:“北平旧俗,每至元夕……儿童以竹竿挑灯,吊挂灯笼,名曰‘灯盏’……”这些诗词和书籍都生动地描述了古人荡秋千和放风筝的场景。 不过,在唐朝时,荡秋千主要是在宫廷中盛行,直到宋朝才从宫闱走向民间。关于这一点,宋人徐铉在解释“秋千”一词的来历时说得很清楚:“今俗立木于庭,两头置板以渡。其制本自西方而来,谓之秋千。”“秋千”一词还见于元代伊世珍所著《瑯嬛记·卷三·唐太宗》:“太宗尝与近臣游戏,若荡秋千、掷梭子,皆用宫掖所用者,以示文德焉。”至少在唐宋时期,“秋千”一词指的不仅是荡秋千的游戏,而且也是用来表示这种游戏的器具。
虽然古代的秋千多为木制,但样式却多种多样。北京延庆的永宁古城内就保存着一座明朝正德年间的木结构建筑——独乐寺观音阁,该阁二层有四扇隔心窗,窗上镶嵌着4幅雕刻精美的木雕,上面刻画的就是古时荡秋千的情景。 这4幅木雕的画面各有不同,但都突出了女孩子荡秋千时的柔美身段,其衣袂翩然,宛如蝴蝶振翅;动作也各不相同,有的单腿着地,身体后仰,一只手搭在椅背上,另一只手随着身体前屈而轻轻摆动;有的是双膝着地,上半身倾斜,双手伸直,手指交叉,紧紧抵住下巴;还有的是双腿并拢,腰部以上和双臂都呈水平姿势等等。
不过,这些不同的动作都呈现出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轻灵优雅,从容不迫,尽显女性的温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