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照射有什么作用?
红光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作用原理: 红光(red light,RL)是指波长大约为650nm的光线。由于红色是视觉细胞对光线刺激最敏感的色调之一,所以人眼对红光最敏感。 近红外光和红外光都是位于电磁波中无线电波的范畴内。与红外光相比,近红外光的波长长,能量相对较小,不易造成热损伤;而红外光波段则存在较多干扰及阻碍因素。在医学应用上,多采用近红外光,只有极个别情况(如皮肤损伤)使用红外线。 目前认为,近红外光主要作用机制为:①物理照射作用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氧合增强、代谢产物运出加快②生物物理效应可激活酶系统,引起肌体生化反应和生理功能改变③生物化学效应可引起机体蛋白合成代谢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善以及炎症介质的消散④神经传导的刺激和调控作用可通过视者神经系统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下部,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以上作用可能是近红外光治疗诸多疾病的内在机理。
(二)临床常用剂量:目前临床常用的近红外光灯具有不同波长范围和光子输出量,因此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光源。对于健康人体实验研究表明,最高安全剂量可为2w/cm2,但最大耐受剂量尚未确定[3].对于病人来说,初次治疗的剂量以1.5~2W/cm2为宜,每48h增加1.5W/cm2,每次的治疗时间为20min。一般地说,轻中度患者治疗5次左右,重度患者治疗7~10次即可见到明显疗效。疗程结束后,可每隔1~2周巩固治疗一次,以防复发。但也有报道认为,对于某些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次数越多,复发率越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此类疾病本身病程较长,易反复,加之光疗的即时效果较好,患者往往忽视复诊以及进一步的综合治疗,以致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