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十二个月?
一年有12个月,这是由地球上公转运动产生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北回归线(北半球夏至白昼最长的一天)和南回归线(南半球夏至白昼最长的一天)有正负360度共两根回归线。为了区分每年的不同,把每相隔一年的同一天定为同一“节气”,例如冬至、春分等;而每年最早出现在东方的太阳,被定为“朔日”。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以用“黄经”表示。当太阳位于北回归线时,其黄经为90°;当太阳位于南回归线时,其黄经为270°。为了计算方便,天文学家将90°-270°的区间划分成了12等份,每一等份叫做一个“节气”,每年共有24个节气,它们之间的间隔相等,都是360÷24=15°。每个节气的名称,都是由其开始时间的阳历日期确定的——例如,每年公历6月21或22日的“夏至”,正是太阳由北回归线向南至最大值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地球公转,太阳自转形成的黄赤交角始终维持不变。对于特定的地球—太阳系统而言,不论是春分还是秋分,或是冬至夏至,每一天都对应着一个固定的“节气”——虽然这一天中太阳位置和亮度会有变化,但整个“节气”的时间长度等于一年。
为什么是十二个月,这个问题涉及到月亮和太阳的影响,以及历法的演变。以下是一些关于为什么我们有十二个月的基本信息。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按月分的,这主要是因为月亮,我们的月亮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它的周期性圆状看上去有29.53天。这样就出现了个月的概念。而我们将这个时间确定为29或30天,就得到了2月。
而12这个数目,实际上是古希腊和罗马的历法传统。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使用的一个历法就是12个月的,这个历法是根据他们的神祗命名的。罗马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从希腊吸纳了许多文化,包括历法。罗马的历法更详尽,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12个月,而不仅仅是一个月分开的周期(即农历)。
现在的日历是太阳和月亮的影响的平衡结果。我们现在的公历(Gregorian calendar)是欧洲发展出来的,它的基础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命令在1582年进行的修改。这个日历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接近地球与太阳的实际运行时间,使得每年的天数大致上保持在365天,但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精确计算的必要。
简而言之,十二个月制度的形成是历法演变的结果,旨在更好地反映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以及便于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