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肚子要吃什么?
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消化道疾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虚弱,因而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发腹泻,故治法以调理脾胃为主,中药治疗仍以口服居多,除了根据寒、热、虚、实不同辩证选方用药,在特殊情况下也需要采用灌肠。
小儿腹泻,中医谓之“腹泻”或“泄泻”,腹泻之因寒湿、湿热之不同,而分寒泻、热泻、虚泻、滞泻等不同,治疗法则亦以分清寒、热、虚、实而不同。 中医根据腹泻的临床表现,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将腹泻归于“泄泻”范围。《黄帝内经》就有“四肢酸痿,排便口渴”的描述,以及“逆于肉腠”、“注于肠胃”等不同情况的阐述。此后,历代医家对泄泻皆有论述,并不断加以丰富,于是有“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之称。清代,医家对泄泻之因、症、治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总结,遂有“湿热泻者,宜健脾消食,藿香、木香、茯苓、陈皮之类主之”之说;“脾虚泻者,以益脾理气,附子、肉桂、木瓜、枳壳等类主之”;“食滞泻者,宜通腹除胀,承气、七卜香、莪术等类主之”;“寒泻者,止宜温热,附子、干姜、桂枝、木瓜等类主之”,“泄泻不止,无表里证者,宜炒扁豆、续断、肉豆蔻”。《傅山医谈》对泄泻的病因、症状、治疗有更详细阐述,“泄者,不拘尺水,俱属下行,由肾脏关窍而下也。其人虚则胀闭,小便闭者,下利尺水,甚者昏闷塞,而死者,水走腹部也。实则肠拒痛,泻痢无味水,其胀亦闭之未甚也。一剂知,二剂愈者,有余者从粪便而去之,亦从肛门而脱之,无难治之法”。
西医对肠炎、痢疾(也包括腹泻)病变部位、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都有明确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总结。对疾病的发展规律、趋势、转归都有较完整的认识,所以他们对腹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对疾病症状、治疗效果的判断及预后评价与中医不同,所以需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方能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和死亡率。在采取中医针灸疗法时,最好结合西药治疗,疗效可靠,无副作用。如针刺眼窝穴,能刺激交感神经和膈神经,可促进消化道的蠕动,加快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缓解病情;按压足三里穴,可扶正固本,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体质。针灸治疗还需坚持较长时间才能治愈,且平时饮食要合理,有规律,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以防复发。
婴儿拉肚子要吃什么?
■苹果泥
材料:苹果,盐。制作:苹果切块,捣成果泥后食用。每天食用50~100克苹果泥,含有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适宜于6月龄以上小儿。
苹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并含有丰富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适宜于小儿腹泻症。
■焦米糊
材料:米粉,糖。制作:将米粉放在锅内用火炒至焦黄,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加适量焦米糊。饭后食用。
焦米糊味甘、性平,能健脾消食、涩肠止泻。
■酸牛奶
材料:鲜牛奶,碳酸氢钠,或85%乳酸1毫升。制作:牛奶置于酸奶繁殖器中,加入乳酸。分服。
酸牛奶的凝块小,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易于消化,营养丰富。乳酸在肠道内还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防止肠道感染。